最近由副教授Takuya Yamamoto和研究員May Nakajima-Koyama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維持干擾素-γ (IFN-γ)和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之間的微妙平衡對于在衰老過程中保存腸道干細胞群至關重要。通過比較年輕小鼠和老年小鼠腸道組織,研究人員發現了這些信號通路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信號通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支持干細胞的維持。

《Nature Genetics》PROX1積極抑制細胞命運可塑性,保護肝細胞身份,防止肝腫瘤發生
德國癌癥研究中心(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DKFZ)和 DKFZ-ZMBH 聯盟的研究人員發表了論文,在細胞命運調控和癌癥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理解肝臟細胞的命運維持機制以及肝癌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關鍵線索,有望為肝癌的預防和治療開辟新的方向。

《Nature》在癌細胞中發現令人驚訝的新免疫逃避機制
日本岡山大學的Yosuke Togash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癌癥免疫逃避中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新見解。研究小組確定了線粒體轉移是免疫逃避的關鍵機制。這項研究于2025年1月2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Nature Medicine》可溶性 tau 聚集體的新發現
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倫斯卡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化學系等多個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題為“Phospho-tau serine-262 and serine-356 as biomarkers of pre-tangle soluble tau assemblies in Alzheimer’s disease”的論文。該研究在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深入理解 AD 早期病理機制、開發新型診斷方法和治

《NBE》小環狀RNA疫苗:癌癥免疫治療的新曙光
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了一篇題為“Small circular RNAs as vaccin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論文。該研究在癌癥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開發新型癌癥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小環狀RNA(circRNA)在癌癥治療中的巨大潛力,還為未來癌癥疫苗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Science重要發現:逆轉線粒體損傷也許能讓糖尿病患者恢復控糖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產生胰島素的胰腺β細胞線粒體異常,無法產生能量。然而,這些研究無法解釋為什么細胞會有這種行為。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小鼠證明,功能失調的線粒體會引發一種影響β細胞成熟和功能的反應。

《Nature》免疫系統“自毀”:GZMK激活補體引發炎癥的全新機制
麻省總醫院布里格姆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顆粒酶 K(GZMK)的蛋白質會通過激活補體系統來攻擊我們自身的組織,從而導致組織損傷和炎癥。

Science:科學家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復雜的人類細胞系工程!
來自威康桑格研究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利用CRISPR prime editing技術在細胞系中創建了多個版本的人類基因組,每個版本都有不同的結構變化。通過基因組測序,他們能夠分析這些結構變異對細胞存活的遺傳影響。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使BCL10功能獲得突變體驅動的多藥耐藥DLBCL腫瘤對venetoclax重新敏感
B 細胞受體(BCR)下游信號傳導在 DLBCL 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活化 B 細胞(ABC)起源的腫瘤,需要 CARD11 - BCL10 - MALT1(CBM)復合物激活 NF - κB。在 DLBCL 中,存在眾多導致 CBM 激活的基因組改變,然而,突變和信號傳導的異質性阻礙了靶向信號抑制劑在 DLBCL 治療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