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總醫院布里格姆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顆粒酶 K(GZMK)的蛋白質會通過激活補體系統來攻擊我們自身的組織,從而導致組織損傷和炎癥。

Science:科學家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復雜的人類細胞系工程!
來自威康桑格研究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利用CRISPR prime editing技術在細胞系中創建了多個版本的人類基因組,每個版本都有不同的結構變化。通過基因組測序,他們能夠分析這些結構變異對細胞存活的遺傳影響。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使BCL10功能獲得突變體驅動的多藥耐藥DLBCL腫瘤對venetoclax重新敏感
B 細胞受體(BCR)下游信號傳導在 DLBCL 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活化 B 細胞(ABC)起源的腫瘤,需要 CARD11 - BCL10 - MALT1(CBM)復合物激活 NF - κB。在 DLBCL 中,存在眾多導致 CBM 激活的基因組改變,然而,突變和信號傳導的異質性阻礙了靶向信號抑制劑在 DLBCL 治療中的應用。

總及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及FT3)-磁微粒化學發光法(AE/AP)/熒光免疫層析解決方案(雙抗體夾心法)
游離T3檢測對疾病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較好,但相對總T3而言更容易受到一些疾病和藥物的干擾導致結果假性偏高或偏低,此時總T3檢測結果更能準確反映體內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的狀態。

《Cell》突破性研究推翻了“DNA環形成”的舊定律
來自代爾夫特、維也納和洛桑的科學家發現,塑造我們DNA的蛋白質機器可以改變方向。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所謂的SMC馬達只能向一個方向移動。這一發現發表在《Cell》雜志上,是理解這些馬達如何塑造我們的基因組和調節我們的基因的關鍵。

Cell:微生物組的變化預測性傳播疾病的風險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羅斯威爾公園綜合癌癥中心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BV實際上由兩種亞型組成,其中一種亞型顯著增加了衣原體感染的風險。這一發現是在年輕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女性人群中得出的,她們受到細菌性陰道炎和衣原體感染的比例不成比例,但歷史上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研究。這項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之一,發表在《細胞》雜志的網絡版上。

又續上啦!看我們如何卷出科技“藍海”
新年新氣象,好消息頻傳,這不,上海市經信委將“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的榮譽又給咱續上啦!除此殊榮外,西寶生物還是“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憑借自身實力在行業“紅海”中卷出科技“藍海”。

Cancer Cell:蛋白水平預測腸癌免疫治療反應
在發表在《癌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為什么免疫療法只對某些腸癌患者有效,以及我們如何增加從這種治療中受益的患者數量。他們發現,一種名為CD74的蛋白質的表達水平可以預測對免疫治療的反應,而不依賴于亞型。